当前位置:首页 >> 健康科普 >> 说中医

三伏贴正式开贴,带您了解“八大误区”

发布者:北京添福家中医康复医院 发布时间:2023.07.11

三伏贴,是我国传统中医药疗法中的特色疗法,是冬病夏治的重要方法之一。但是,三伏贴虽好,并不是人人适用,也不能包治“百病”,下面为您详解三伏贴常见的“八大误区”。

误区一

三伏贴可包治“百病”?


经常能听到周围的朋友会问:三伏贴是不是什么病都能治疗,只要有病就能贴三伏贴?

首先我们来一起了解一下我们所说的“三伏贴”。“三伏贴”的全称是“冬病夏治穴位贴敷法”。什么是“冬病夏治”呢?“冬病”是指某些好发于冬季、或在冬季容易发作和加重的病变,如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等疾病。“夏治”是指在夏季疾病的缓解期进行调理,以预防某些疾病在秋冬春季的复发,或减轻其发作的程度、症状和次数。

“冬病夏治”是我国传统中医药疗法中的特色疗法。中医学的核心思想是“天人相应”,认为人体阴阳气血的盛衰依季节变化而不同,疾病的发生、治疗亦应随季节变化而各异。一些冬季容易发生的疾病,主要是以素体阳虚,又外受寒邪为本。盛夏“三伏”是全年气温最高,人体阳气最旺盛的时候,此时借天、人阳盛之时,疾病缓解之期,采用温热助阳的药物(包括内服和外用)对阳虚之体进行治疗,可激发人体的阳气,增强抗病御寒能力、祛除体内沉寒痼冷之宿疾,达到少发病或不发病的目的,即祛疾、固元、养生、治未病。“冬病夏治”体现了中医学传统的“治未病”思想。

“三伏贴”可以治疗的范围主要适合于中医辨证属阳虚为主,或寒热错杂以寒为主者,在秋、冬季节容易反复发作或加重的慢性、顽固性肺系(呼吸系统)疾病。

经过长期的临床实践和目前相关的科学研究证据,中医专家重点推荐的适宜防治病症是:

1.久咳、哮喘、肺痹(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病等)。

2.过敏性鼻炎

3.小儿及老人(60岁以上)体虚易感冒、反复咳喘(呼吸道感染)者。

经过上述讲解,大家应该已经对“三伏贴”的治疗范围有了一定的了解,建议不属于上述病症的患者,到正规医疗机构咨询专科医生,选择其他适宜的冬病夏治方法。


误区二

三伏贴,人人都能贴?


很多人有“追风”心理,认为人人都可以贴“三伏贴”,既没有疾病限制,也没有什么禁忌,贴了总是会对身体好处。是这样吗?

上面已经讲过“三伏贴”是一种中医外治疗法,从传统中医文献到现在临床研究成果总结,其主要适用于中医辨证属于阳虚为主,或寒热错杂以寒为主,在秋、冬季节容易反复发作或加重的慢性、顽固性肺系(呼吸系统)疾病。

“三伏贴”的禁用人群包括:(1)贴敷部位的皮肤有创伤、溃疡、感染者。(2)对敷贴药物或敷料成分过敏者。(3)过敏体质、瘢痕体质者。(4)急性发热性疾病及多种感染性疾病的发热期。(5)咯黄色浓痰、咯血、衄血或易出现口腔溃疡等内火较重者。(6)经医生临床确定不适宜使用的患者。

“三伏贴”的慎用人群有:(1)孕妇。(2)2岁以下婴幼儿。因无法确知孩子反应,使用时必须密切观察婴幼儿的哭闹情况以判断药物对皮肤的刺激性等。(3)艾滋病、结核病或其他传染病者。(4)糖尿病、血液病、恶性高血压、严重心脑血管病、严重肝肾功能障碍、支气管扩张、恶性肿瘤的患者。(5)疾病的急性发作期或加重期间。


误区三

贴敷的时间越长越好?


不少人认为,三伏贴贴敷时间越长,药物吸收越充分,效果越好,其实这是不对的。三伏贴并非贴的时间越长越好,贴得太久皮肤容易起疱、溃烂。我们贴敷“三伏贴”究竟贴敷多久才好?

一般我们建议,贴敷期间宜穿干净、柔软、宽松、透气衣衫。贴药期间最好避免空调、电扇直吹,避免皮肤遇凉而毛孔收缩,影响药物吸收。尽量选择晴天的10:00~17:00贴敷为佳。成年人以每次贴敷6~8小时为宜。儿童以每次贴敷1~4小时为宜。入睡前一定要将贴敷的药物揭除。同时我们建议,要根据敷贴时的气候变化和个人身体质状态,酌情调整贴敷时间,如遇阴雨寒湿天气可适当延长敷贴时间15-30分钟左右;遇炎热暑湿天气可缩短;体质尚可、无过敏者可延长;阳虚体弱、易过敏者需缩短等。

因为夏季天气炎热,我们对一些皮肤出现的反应及处理也有一些建议:

(1)正常的皮肤反应与处理

根据患者的体质情况、贴敷时间和贴敷药物的不同,贴敷后可能出现局部皮肤潮红、灼热或轻度刺痛感,或出现小水疱等反应。多数敷药处的皮肤会在一段时间内遗留色素沉着。一般对小的水疱,不必特殊处理,待其自然吸收,或外涂湿润烧伤膏以减轻不适感。若出现大的水疱,应到医院就诊消毒处理,以防感染。

(2)不良的皮肤反应与处理

由于患者的病情、体质情况等原因,贴敷后可偶发局部皮肤严重红肿、大水疱、溃烂、疼痛,或皮肤过敏等一些不良反应。

若在贴敷期间,出现范围较大、程度较重的皮肤红斑、水疱、瘙痒现象,应立即祛除贴敷药物与敷料,注意保持局部干燥,不要搔抓局部,不要随便涂抹其他止痒药品,以防对皮肤的进一步刺激;过敏严重者应及时到规范医疗机构就医。


误区四

贴敷的穴位越多越好?


由于很多人同时患有多种疾病,如患有气管炎、鼻炎、关节炎和其他疾病等。这样的患者通常希望在三伏贴贴敷时将药物贴到各种不同疾病的疼痛等部位上。并在贴敷时经常提出:医生能不能帮我多贴几个穴位?

是不是贴敷的穴位/部位越多越好呢?其实不然,中医注重的是“治病求本”,也就是说,从错综复杂的临床表现中探求疾病的根本原因。很多“冬病”归根结底是阳虚,所以补益阳气是根本,只要能把握住补益阳气的主要穴位,就是抓到了病根。同时,中医治疗“以平为期”,缓缓图功。所以三伏敷贴不宜妄自增加局部刺激强度、增加贴敷穴位或增多敷贴次数,过分干预,过尤不及。

经过多年临床实践和专家经验总结,北京市“中医治未病·冬病夏治穴位贴敷(三伏贴)”确定了全市统一的技术规范,并通过全市培训,各级各类经北京市中医管理局备案通过、可提供三伏贴技术服务的医疗机构均采用规范选穴、贴敷技术。



误区五

只有在每伏的第一天贴敷才有效?


下面我们来聊一聊三伏贴的贴敷时间问题。很多人认为“三伏贴”必须赶在每伏的第一天贴上才有效!其实不然。中医治未病的冬病夏治理论关键点,是利用夏季炎热天气呼应人体阳气鼓舞的机理,盛夏时令可择炎暑时施术,每伏的任何一天均可贴敷,不必拘泥于每伏的第一天。在新冠疫情常态化防控期间,患者可以分散错峰就诊,也可以避免聚集。

(1)什么时间贴敷

传统穴位贴敷时间为农历三伏(初、中、末伏)每伏的第一天开始。目前每伏的任何一天均可贴敷,以晴天的10:00~17:00为佳。

(2)成人的贴敷次数与时间

初伏、中伏、末伏每伏连贴3天,每天1次,每次贴敷6~8小时。每伏间隔7天(表1)。

儿童:每伏各贴3次,每次间隔3天。根据年龄不同,每次贴敷1~4小时(表1)。

表1   不同年龄者穴位贴敷参考时间表

图片

(3)贴敷的疗程

一般以每年三伏期间按伏贴3次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3年为佳。3年后可以继续贴敷,以巩固或提高疗效。

2021年中医药“冬病夏治三伏贴”时间:初伏:7月11日-7月20日(10天);中伏:7月21日-7月30日;闰中伏:7月31日-8月9日(10天);末伏:8月10日-8月19日(10天)。


误区六

贴敷的注意事项并不重要


贴敷后注意事项很重要,禁忌可能影响贴敷效果。贴三伏贴后,医生会叮嘱患者一些注意事项。但有些患者却当耳旁风,根本不注意。若要保证药物的作用得到最大发挥,就需严格遵守禁忌。

贴敷治疗是传统医学中外治法的一种,与针灸治疗一样,它有严格的适应症和注意事项。三伏贴的治疗是患者在医疗机构由医生完成贴敷操作之后,持续几个小时之后自行取下药物,治疗才算结束。因此,在没有医生看护的情况下,熟悉贴敷治疗的注意事项就显得格外重要了。那么,贴敷的注意事项有哪些呢?

严格控制贴敷时间,关注皮肤反应,避免引起皮肤过敏。 

患者体质、年龄不同,选用的药物不同,贴敷的时间就不同。因各种贴敷药物的配方组成不一样,对皮肤的刺激大小有差异,因此贴敷时间必然不会相等。例如“温阳化痰穴贴”每次贴敷6~8小时;“消喘膏”每次贴敷4~6小时;“补肺咳喘贴”每次贴敷2~4小时。此外,小儿、体弱者贴敷时间相应减少;容易皮肤过敏的患者贴敷时间也要相应减少。

在贴敷过程中,要注意皮肤反应。一般来说,皮肤局部的温热感、轻微的麻刺感等属于正常的药物刺激反应;若上述反应剧烈,皮肤红热、瘙痒、刺痛等感觉严重时,则应立即取下药物,并用清水冲洗局部。若出现严重皮肤反应,如皮肤严重红肿、大水疱、溃烂、疼痛,则需要及时就诊。

贴敷时避免剧烈运动及大量出汗,以防药物脱落;也应减少电扇、空调直吹,影响皮肤对药物的吸收。

贴敷治疗结束后,可用清水冲洗局部。不要搓、抓、挠局部皮肤,也不要使用洗浴用品或涂抹其他药品,防止对局部皮肤的进一步刺激。多数敷药处的皮肤会在一段时间内遗留色素沉着,属于正常反应。

饮食忌口。患者在贴敷期间的饮食宜清淡,尽量避免食用寒凉、过咸等食物;应慎食海鲜、牛羊肉等。

误区七

自行购药,自行贴敷


随着网络的普及,一些患者为图方便省事,常在网上或药店购买三伏贴在家贴敷。殊不知,贴敷治疗的疗效与药物和贴敷部位密切相关,与治疗腰腿痛的膏药不同,它不是“哪儿疼贴哪儿”,需要由医生选择适合的药物进行专业操作。

并非所有人群都适合贴三伏贴,辨证施治对三伏贴疗效有很大影响,仅凭生活常识和网上查询的“理论知识”不但难以保证效果,而且还可能出现不良反应。此外,贴敷讲究贴法和穴位选取,精准取穴也很关键,虽然网上有经络穴位图,但患者照着图贴,位置难免有出入,会影响疗效。

因此非专业人士不应自敷,患者应在医生指导下合理贴敷三伏贴。

目前,经北京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在全市经北京市中医管理局备案,可以开展“冬病夏治穴位贴敷”服务的医疗机构中统一调剂使用。批准的药物有3种,分别是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的院内制剂“温阳化痰穴贴”、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的院内制剂“消喘膏”、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的院内制剂“补肺咳喘贴”。这3种药物的剂型、成分不同,适用人群及贴敷方法也存在差异,因此不建议患者自行购药,应由医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药物。目前,网络和市面售卖的多是以物理、化学方式制作(含“械”“健”字号)、不含中药成分的穴贴(如红外贴、磁疗贴等)不适宜做“三伏贴”使用。

此外,由于贴敷治疗的疗效与贴敷部位密切相关,因此,贴敷穴位的选择、选穴的准确度、贴敷操作的规范程度显得尤为重要。这些是需要经过专业训练的医生完成的,不建议患者自行操作。

误区八

夏至到末伏后再多贴几次可以增强效果


“冬病夏治穴位贴敷法”(简称“三伏贴”)是根据中医“春夏养阳”“天人合一”“择时治病”“不治已病治未病”“治病求本”等理论,选用一定的药物制成贴敷膏,在人体的穴位上进行贴敷,达到治病、防病目的的中医特色外治方法。某些疾病在秋冬季节容易发作和加重,如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等疾病,都是由于机体阳气不足,加之感受外来寒邪导致发病的。“冬病夏治”就是针对这类疾病的发病病因,利用“三伏”期间全年气温最高,人体也进入了阳气最旺盛时期的特点,进行扶助阳气的治疗,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伏贴就是借助自然界中阳气旺盛和体表经络中气血旺盛的有利时机,在疾病缓解之期,采用温热助阳的药物(包括内服和外用)对阳虚之体进行治疗,进行治疗可最大限度地激发人体的阳气,祛除体内沉寒痼冷之宿疾,以达到增强抗病御寒能力、达到少发病或不发病的目的。多年的临床实践和科学研究表明,三伏期间通过穴位贴敷对慢性呼吸系统疾病、老年或小儿冬春季易发感冒、咳喘的干预治疗,可有效预防发作,缓解病情。

夏至虽表示夏天已经到来,但还不是最热的时候,夏至后的一段时间内气温仍继续升高,大约再过二三十天,才到最热的天气,也就是大家常说的“热在三伏”;三伏后,天气逐渐转凉,在此期间贴敷,不具有“三伏贴”的实际意义,也不会有大家预期的“疗效”。疗效再一般是了任何治疗都有合理的刺激量,过度的刺激并不能无限的增加疗效,反而会引起机体的不适,甚至出现副作用。因此,不建议在末伏之后进行更多贴敷治疗。


热门推荐

更多 >

睡眠误区大揭秘:这些坑你踩过吗?

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睡眠似乎成了我们最容易“牺牲”的“奢侈品”。但你知道吗?错误的睡眠习惯,可能正悄悄侵蚀着你的健康。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揭开几个关于睡眠的常见误区,看看你中招了没?误区一:睡得少VS睡得晚,哪个更伤身?睡得少:每天睡眠少于6小时,短期会出现记忆力、注意力下降,情绪焦躁,免疫力降低等情况

难以入睡,失眠多梦?这些方法帮你找回好睡眠

“睡眠这东西脾气很怪,不要它,它偏来,请它捧它,千方百计地勾引它,它便躲得连影子也不见。”钱钟书在《围城》里的这段话,相信说出了很多失眠朋友的心声。无论是辗转反侧难以入睡,还是睡眠浅易醒,失眠——让太多的人饱受精神和躯体的折磨,严重影响着人们的身心健康。今天带您一起深入探讨失眠的原因及改善方法。“真

烟雾病:康复师带你穿越脑血管的"迷雾森林"

烟雾病,医学上又称自发性脑底动脉环闭塞症。它是一类脑血管疾病,特征为双侧颈内动脉末端和(或)大脑前动脉、大脑中动脉起始部出现缓慢进展性的狭窄,最终导致闭塞,同时在脑底形成代偿性的异常血管网。由于这些异常血管网在脑血管造影图像上形似袅袅 “烟雾”,故而得名 “烟雾病”。烟雾病的四大分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春风拂面却喷嚏连连?中医教你应对春季过敏

春风一吹,喷嚏不断?眼睛痒到揉红?这些可能是过敏在“捣乱”。春季过敏就像身体对环境的“过度反应”,中医带你探寻过敏背后的真相,教你用中医的方法对抗春日烦恼。春季过敏的几个表现,你中招了吗?1.呼吸道喷嚏:晨起或外出后连续打喷嚏,一打就是五六个起步。鼻涕鼻塞:清鼻涕像关不住的水龙头,纸巾不离手,睡

深度解析:长期睡眠障碍的危害竟然这么大!

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我们常常为了生活奔波,却忽略了最重要的事情——优质的睡眠。你知道吗?长期睡眠障碍不仅会让你的精神状态大打折扣,更会在悄无声息中侵蚀你的身心健康,引发多个系统疾病。今天,我们带你深入了解长期睡眠障碍的危害,并与你分享如何通过中医的手段,找回那个元气满满的自己。一、大脑与神经系统-记忆